留不住水 淤積成土庫?|石門水庫幾多愁|華視新聞雜誌

蘇韋宣 採訪/撰稿 盧松佑 攝影/剪輯  / 台北市

颱風帶來大量降雨,讓乾渴的水庫暫時喝飽了,但台灣長年面臨的缺水危機,仍未告終。您知道嗎,已經有58年歷史的石門水庫,多年來因為嚴重淤積,水庫容量只剩下原先的三分之二,也就是2億立方公尺。另外三分之一,全都是沉積在底部的泥沙。不想讓水庫淪為「土庫」,就得靠抽砂船不斷地清淤,2018年更啟動阿姆坪防淤隧道工程,希望延長水庫的使用年限。曾經是東亞第一大壩,石門水庫的危機與挑戰,一起來看。

2022年9月3日,強颱軒嵐諾沿著台灣東部海域北上,桃園石門水庫累積雨量達到330毫米,實施調節性放水。上游即將完工的阿姆坪防淤隧道,更首次試營運,排出20萬立方公尺的淤泥。

颱風雨為全台水庫進帳水量,與2021年相比完全兩樣情,更凸顯極端氣候變化的衝擊。新聞片段(2021.4.28)說:「石門水庫山壁裸露,一度預估儲水量,將在38天後無水可用。」

2021年4月,台灣遭逢56年來的大旱,桃園石門水庫嚴重乾渴,底部大片淤泥全都露。建設初期,石門水庫原有億立方公尺的容量,多年來淤積嚴重,如今僅剩大約億立方公尺。新聞片段(2004.9.3)說:「石門水庫布滿大大小小的浮木,還夾帶大批的泥沙土石,淤積在水底下。」

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莫評任說:「石門水庫過去以來淤積1億,主要是幾場比較大的颱風所造成。整體來講,石門水庫平均每年陸砂量,大概340萬立方公尺左右,如果再不解決,這個水庫以後會變成土庫。」石門水庫的容量和水情雙雙亮起紅燈,清淤工程不得不加緊進行。

北水局養護課工程員黃進城說:「現在看到這個,中間是抽泥泵浦,絞刀在底下。」重達十噸的絞刀頭,從深達65公尺的水面下緩慢升起,它負責清淤工程最重要的第一階段。黃進城說:「它在抽泥的時候,整支是侵入到泥層裡面去。所以可以想像這個到水裡面去,整個絞刀頭是侵入在泥巴泥層裡面翻動,把裡面的泥翻鬆,透過中間的抽泥泵浦,連泥跟水往上抽。」

細密的汙泥黏性高,附著在機具上清理不易,但是更難纏的,是沉積在水庫底部的漁網和垃圾。黃進城說:「它會正轉也會反轉,正反轉的好處是萬一絞到東西時,可以反轉退出來,不會整個絞刀頭卡在底下。」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莫評任說:「從前年開始,我們使用陸挖抽泥跟水力排砂,去年這三個加起來,總共有四百多萬。我們已經連續兩年,庫容都增加一百多萬。」

石門水庫每日可桃園地區民生工業和農業各一半。但是自從2020年起,為了因應新竹水情吃緊,石門水庫啟動北水南送計畫,每日提供20萬噸水量到新竹地區。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李鴻源說:「我們要看的是,十年、二十年的趨勢,以過去的經驗,北部的降雨是比較多,桃園面臨比較嚴峻的乾旱。」

肩負桃竹地區用水需求,石門水庫除了容量危機,也面臨進水量不均的窘境。近五年來,在梅雨和颱風季之後,石門水庫的蓄水量落差極大,但是鄰近的新北市翡翠水庫,都能達到五成以上。進一步比較,十年來的年平均降雨量,石門水庫足足比翡翠水庫少了1300多毫米。

莫評任說:「其實我們做這些,就是在因應極端氣候,哪裡有水調到哪裡,但是要確保A地的夠了有剩下的再拿。現在問題是,這裡有水那裡沒水怎麼調?要有設施要有管路才能調。」李鴻源說:「極端氣候告訴我們,現在不能再談大系統,要談的是中系統跟小系統。假設北部水資源比較多,就把它調到竹科,要談的是萬一調不過去呢?所以今天要談的是,新竹以北有多少可以處理的回收水。」

儘管學者質疑北水南送的效益,但是水利署仍在2021年,提出翡翠水庫上游、烏來南勢溪的越域引水計畫,希望將雙北地區的上游水源,引流到石門水庫的集水區大漢溪,但是隨著開發工程而來的生態破壞,和居民生存安全,卻引發更大的質疑聲浪。

新聞來源:華視新聞



新聞關鍵字

加入Line好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