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拉山偏遠就醫難 鄉民均壽少10歲

謝昀燐 徐弋桓 戴榮賢 宋佾璋 專題報導  / 桃園市

桃園復興鄉的拉拉山盛產水蜜桃,聞名全台,但很少人知道,他們的醫療匱乏問題遲遲未解。整個後山跟台北市一樣大,只有一個醫療站,當地公車一天就兩趟,想下山看醫生,就得花一整天的時間,許多有慢性病的長者,要拿藥相當不便,甚至農忙時期,根本沒時間下山。平時居民只能靠著衛生所以及山腳診所的醫師巡迴看診,得到醫療照顧。

數據統計,山地原住民的平均壽命,比全國平均整整少了十歲,這群人同樣繳著健保費,卻過著次等公民的生活,帶你來看。臥病在床無力就醫,就算能出家門,也只有簡陋診療站,桃園市復興區,拉拉山水蜜桃名滿全國,但很少人知道,他們的醫療荒問題是重災區。

糖尿病患黃明通:「現在糖尿病有了以後,我們就肉類很少吃了,豆腐類就少吃一點」,他是黃明通,拉拉山水蜜桃農,長年糖尿病纏身,去年工作到一半,突然全身無力差點中風,還好當時小孩在家,否則後果不堪設想。

糖尿病患黃明通:「整個人不舒服啊,不舒服然後,要抓東西抓不穩這樣,小孩子開車載我去(醫院),(那時候沒想說叫救護車?),當然要自己想辦法啊,這個東西因為,他們不可能說,你如果有生病的話,衛生所不可能直接來這邊,找你們載你們,不然我們要叫救護車。」

桃園復興區所謂的「後山」,三個里面積快跟台北一樣大,七十幾個部落三千多人,醫療機構卻只有1個華陵醫療站,換算下來,每1萬人只有3名醫師,對比全國平均20人的,醫療人力比,同樣繳健保費,卻成了醫療次等公民,因為我們地處特偏。

巴崚國小校長高理忠:「那特偏的話,第一個距離很遠,當然相對醫療資源比較匱乏,我們也真的很需要巡迴醫療。」衛生所的醫療團隊,現在已經來到部落了,伴隨廣播,巡診醫療車一進到部落,居民連工作圍裙都不脫,就趕去排隊掛號,因為錯過這一次,得再等一個禮拜。

這一個偏鄉醫療團,包含醫師一共五人,這一天要巡訪四個原住民部落,路程超過100公里,場景是廢棄餐廳,辦桌用的大圓桌,充當診療桌,病人隱私問題沒功夫追究,一切從簡,但對交通不便的居民來說,這是救命的時機。

復興區居民:「當然比較方便啊,因為以前我們都要,坐公車出去,6點20的公車,然後一定要一天的時間」,復興區居民:「一針而已好了沒有了,打預防針,我們下山一趟會比較遠,那他們有巡迴醫療車來國小的話,醫生會先預約,他們會就會帶一些疫苗上來,半粒的那個是,一粒的那個不是。」

台語、國語、原住民語,三聲道切換,拉近跟病患距離,他是復興區衛生所主任林德文,同樣身為泰雅族,14年前一手推動後山巡診計劃,將醫療帶入部落,復興區衛生所主任林德文:「復興區就是一個,很典型的泰雅部落,但是又特別分散,幾乎是每一個里都跑,一個里會跑兩三個部落,我們盡量讓他接近他的家,至少他取得醫療照顧的時候,不會這麼困難。」

巡診車一天要跑四個點,因為很多病患的住處,即使想搭公車下山看醫生,也沒辦法,不過後山面積實在太大,醫療團成員很多時候,即便有心做起來仍是無力,復興區衛生所主任林德文:「我跟你講最遠,第二再來這一個,同一個里喔,都叫華陵里喔,那個部落沒有公車喔,如果那個部落的阿嬤,她的孩子可能去工作了,她就要走到下巴陵,才有公車可以搭。」

交通問題猶如一道,阻礙醫療的鴻溝,尤其需要長期追蹤的三高、心血管疾病,更是偏鄉頭號殺手,綜看全台平均壽命80.39歲,山地原住民只有70.37歲,足足少了十歲,目前偏鄉地區,已經陸續導入遠端醫療,希望透過科技,彌補人力不足問題。

但專家認為,除了提升醫療品質,包括生活條件以及,配合偏鄉病人的生活,進行公衛教育,都是急需檢討的問題,醫療不平等日益加劇,全方位改善勢在必行。

新聞來源:華視新聞

新聞關鍵字

加入Line好友